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千年流变中历经锤炼,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非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见证历史,多元交汇。中非双方都曾以厚实的历史底蕴,绚丽多彩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展示人类发展的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为全人类的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崛起,以西方化为核心特征的“普世主义”不断扩张,并在推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新世界体系和文明秩序,试图将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降格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消解中非文明的历史价值。“西方中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对其他文明的漠视和粗暴改造,企图让其他悠久的、灿烂的、多元化的人类文明变得更加“现代化”,从而实现与西方文明接轨。所以,构建起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明话语体系,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追求。可是当全球发展进入瓶颈期后,西方文明则“以历史终结的态度拒绝回应当下的历史进程,拒绝思考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任何可能性”[1],这种无谓的“内卷”必然让其难以发挥积极作用,最终要沦落为一种边缘化的“他者力量”(power of otherness)。
人类历史已然进入新进程,对于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该何去何从,亟待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理论为之解答。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所提出,是别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边主义新价值理念,是对人类世界实现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判断,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理性价值—现实需求—未来梦想”有效衔接的致思逻辑,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2]。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为世界发展和治理贡献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理论意涵,能够为世界发展和治理实践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探索全球文明秩序重构的重要方案,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如何让世界认可并自觉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其发展指引,就需要树立典范,发挥示范作用。正如英国学者爱德华·卢斯认为的那样,破解世界未来发展的难题“主要会在印度、中国和非洲得到解答,而不是西方国家”[3]。所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共同体,具有基础性地位和示范性样本的关键作用,诠释了当前和未来时代背景下新型国际关系的标准,肩负着为世界“答疑解惑”和“出谋献策”的重要职责。《新时代的中非合作》(2021)白皮书指出,中非风雨同舟、携手前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中非致力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非关系的里程碑,是中非“合力共谋”为世界开出的一剂“良方”,“将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直接关系到增进27亿人口的福祉,直接关系到占世界1/4陆地面积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发展,直接关系到增强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等具体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中非既面临共同的发展新机遇,更将面对严峻的新挑战。一方面是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安全、粮食安全、地区安全、生物安全、水安全等非传统问题在变革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凸显;另一方面是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强权政治抬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面对这些挑战,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跨越分歧,以积极心态共迎挑战。打造休戚与共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以对话、协商、结伴、共赢、创新为原则。阿布贾产业园区以农业高科技助力粮食安全、塞内加尔乡村打井项目解决饮水安全、援非医疗队保障生命安全、苏布雷水电站和阿达玛风电站满足能源需求。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中非在道义上相互声援、在实践中相互支持。中国无私援助非洲大量抗疫物资,非洲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积极在道义上声援中国。中非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尽显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精神。
中非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提到,中非友好源远流长。双方始终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好兄弟。中非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压迫,在第三次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双方均能深刻体会到彼此的苦难,因此,中国人民大力声援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中非都曾遭受西方霸权主义的欺凌,故而万隆会议“求同存异”观点获得非方认可,中非关系迅速升温。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得到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中非都曾面临基础设施发展的难题,中国援建了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打开了中非携手共进的新通道。当前,中非面临更多更复杂的考验,中非荣辱与共,以心相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兄弟关系更显珍贵。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双方全方位合作不断加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自我为中心、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同时,中非签订《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活动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在多边框架下团结一致,携手应对。中非增强网络空间战略互信,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守护网络这一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中非以应对影响人类共同命运的挑战为目标,肩负起全球责任,彰显中非的全球担当,荣辱与共,携手共进退,在维护多边主义的合作框架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推动力量。
中非是“发展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非洲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机遇同非洲发展机遇紧密融合起来,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中非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围绕发展主线,不断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加速发展,不断推动中非发展深度广度的拓展,夯实新时代中非关系的基础,形成特色鲜明的中非合作共赢之路,进一步提高中非发展对全球发展的贡献率。所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和北京峰会分别宣布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到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的“九项工程”,不仅将中非经贸合作水平推向历史新高,更是将中非合作从经贸扩展到卫生健康、数字产能、绿色发展、和平安全、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中非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不断推动落实具体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发芽”,如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工程、非洲减贫事业、非洲血吸虫病防治、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重点、难点、亮点合作项目,描绘出在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倾斜过程中,中非能够利用各自独特的优势,合作建构一种新型的、具有自主自信自觉的战略意识并保持开放的协同发展关系。中非命运共同体描绘了平等合作的和睦关系、共谋发展的和谐关系、文明互鉴的和善关系、绿色发展的和合关系新图景,以超越的逻辑替代了西方发展中的自我中心思维,证明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总之,中非在数十年发展进程中,并肩奋斗,休戚与共,铸就了“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精神,既成为指引中非关系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也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价值所在。面向新时代,中非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将极大地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推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多边主义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新进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中非智慧、中非方案、中非力量,塑造中非良好的国际合作新形象、新气象,增进民心相通。中非命运共同体虽然以中非双边为依托,但其影响必将辐射世界,以积极的正能量,持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发挥新效能。
参考文献:
[1]殷之光:《新世界:亚非团结的中国实践与渊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版,总序第3页。
[2]邢广程:《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当代世界》2021年第8期,第10—15页。
[3][英]爱德华·卢斯著:《西方自由主义的衰落》,张舒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6页。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